雖然覺得膠水程式寫起來有點無聊,好像沒有什麼價值,事實上卻是不可少。不管元件寫得多麼聰明多麼高階,總是是得把設定改一改,資料轉一轉格式再丟給別的元件。另外就是需求非常的大,隨便亂估一下:如果有N個元件,元件間都可以兩兩配對,就會有N*(N-1)種組合,也就是說會有那麼多隻膠水程式要寫。元件當然不能任意組合,但是兩個元件的組合並不只一種,所以總數大概是少不到哪裡去的。
不過我心裡想的並不是膠水程式,而是膠水角色。最近每週都會去U公司兩次(附近的T公司當然也會順便露個臉),除了蹲在角落寫報告之外,就是到處找人講話。今天才找測試部門的兩位主要負責人,談談他們很在意而且極力想推動的措施;之後又找他們的老闆談,最後和雙方約定接下來的計畫。事後邊打報告邊想著這些事情,忽然想到自己其實就是在做這些人之間的膠水,做些理想上好像不用,卻又不得不做的事。
在理想的企業中,有充足的資源,人員不好可以替換,成員有向心力,主管能掌握下屬狀況提供指導與支援協助。問題是沒有完美的組織,而且現實上周遭能接觸到的組織更加不完美。我們面臨到各種的限制,時間總是有限,人力和其他資源也一樣,小主管無法承受當夾心餅,員工績效不好卻無法面對並認清,知道什麼是對的卻做不了,更遑論不知道什麼是對的呢......複雜的程度似乎遠超過工程上的難題,管理科學如此不科學,這或許是很重要的原因。一分鐘管理的觀念如此淺顯,能實行的卻不多,不也正是如此嗎?
不管如何,接下去這兩個月,我還是得繼續擔任我的膠水角色。雖然沒什麼明顯的價值,但是能把人黏接起來讓事情順利進行,顧問費也不算是白領了。
3 則留言:
「膠水」如果只是勉強湊合兩邊,那大概真的沒有什麼意義。
但如果膠水的目的是讓雙方有溝通的管道,或甚至增進溝通的效果,那就很不一樣了。
這幾個月來,一直感受到「溝通,本來就是一件有趣的事」。之所以「有趣」,是因為它遠比我(從前天真的想像)認知到的來得不易。
甚至,溝通似乎是藝術,而不是科學...
不過同事間有膠水在是很難得的事, 這家公司肯花一個顧問來做這種事也不錯
平常只是放著讓各人依各自的立場互相磨合, 如果這些人又彼此有心結, 只好變成互相磨擦
我現在當的這瓶膠水其實是不必要的,老闆認為這部門有問題,而該部門的人也覺得公司有問題,可是雙方卻很少見面細談。如果老闆每天能給部門主管十分鐘,或者反過來部門主管能先準備好再去找老闆談清楚,根本就不需要我這種膠水。
我會感嘆沒有完美的組織就在於此,「不完美」已經是講得太好聽了,大部份組織其實都可以用「亂」或「爛」來形容。也難怪企管顧問公司能大行其道,歷久不衰。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