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7月 31, 2006

讀書心得備存四

蘋果橘子經濟學
2006/4/29李開復的演講摘錄
Mad Cow USA
外星人綁架事件(上)
Stop Improving Yourself And Start Living
好像到此為止,其他的都找不到了。感謝lcat和ankh還有google大神

Mad Cow USA 2006/06/28
大姊出國前寄放了幾箱書,有一次告訴我其中一箱有些書很不錯,Mad Cow U.S.A是其中之一。這本書是以較激進的觀點,報導英美兩地在英國狂牛症爆發前多年開始的相關狀況。雖然題目是狂牛症,不過關於美國的篇幅有大量內容描述肉品再製(rendering)業、畜牧業與政府聯手對異議份子的壓制。在美國有十三個州訂立的食物毀謗法(food disparagement law)認為要有明確科學證據才聲稱某些食物危害人體,把舉證食物對人無害的責任由供應商轉移至一般人,連脫口秀的Oprah都因而被告了。雖然這種訟訴大多是業者敗訴(包括Oprah的案子),卻形成強大的壓力讓一般人不願意冒被告的風險。

在這些討論之中重複出現一種未明確說出的主題-人類對抗超越現有科學知識界限的疾病時的挫折。一種對科學方法正確性近乎盲目的信心,讓各種立場的發言者偏好幾乎任何能讓他們免於思考的科學理論,而這正是科學根本無法提供明確答案之處...


很不幸的能救回來的只到這裡,後面的我不記得也不想重寫了。
=== 本文結束 ===

2006/4/29李開復的演講摘錄 2006/5/17
過去的人是消極的,靠家庭社會教育學校告訴他們下一階段。今天Internet帶來很多選擇,讓大家有很多機會做很多選擇。我的書「做最好的自己」最重要觀點是人人都有選擇,人生是一連串選擇,選得好就會成功,選得不好就會有很多悔恨。今天我要講七種選擇的智慧。

態度:常常做選擇就是選擇適當態度去面對。如老闆不同意時你要抗爭還是同理心接受?成功往往是適當的時機選用適當態度。中庸就是很精深的態度。中庸不是平庸。

一、用中庸拒絕極端
* 好的態度 => 極端
* 積極 => 霸道
* 自省 => 自卑
* 胸懷 => 懦弱
* 同理心 => 盲從
* 自信 => 自負
* 勇氣 => 愚勇

但一般人都是極端的,所以要小心。沈默是金?有思想的人不能表達自己等於沒有思想。所以極端是很危險的。微軟副總的例子,十個副總,大家評論大家的優劣(願意跟隨誰?)。會收斂嗎?理論上是會的,因為人的臉皮厚度是有限的,重覆上上下下就會放棄。結果沈默最後,最多話的倒數第二。

二、用理智分析情境
是中庸的第二個意義,也就是看情形。六種領導力
* 指揮命令
* 宏觀掌控
* 和協合作
* 民主自由
* 授權負責
* 指導培養

沒有最佳的領導方式,應具備所有能力並視狀況而選擇。

三、用務實來發揮影響
做決定是要分清楚這件事你能
1. 直接影響
2. 間接影響
3. 無能為力

原則
1. 不要浪費時間在無能為力的事情,要放在能影響的事上。
2. 盡力擴大你的影響力。

兩個例子。與微軟的訴訟,媒體是不能影響,所以不管新聞,專心與律師合作,得到好的成果。同學高三去美國,SAT英文不好,申請加州大學被拒絕,寫信給校長解釋。接受最糟的狀況並盡力想想可以做什麼。

四、用冷靜掌握決擇
遇到重大事情,如被某公司告或被某大學拒絕,可能情緒上恐慌,覺得天塌下來。要冷靜想想不是非黑即白,可以去社區大學延遲兩年,或者能不能再爭取,即使成功機會不大也可以。

不要等百分百成功才去做,四到七成或許就可以了,也許可以再等待,但拖延的問題可能會更大。當然成功機率的標準是各人自己決定。萬一機會差不多時,可以用利弊對照表,列列各個選擇有何好壞處。做了表之後問自己裡頭的需要,自己心裡的聲音。

五、用學習累積經驗
旅途本身就是收穫,人生的旅途比結果重要。而中間最重要的是挫折,不要把它當處罰,每一個挫折都是經驗和機會讓自己做很更好。喻言:智慧來自正確的決擇,正確的決擇來自經驗,經驗來自錯誤的決擇。例子:失敗的教學,於是克服不會演講的問題。看頭頂,用大聲和手握講台避免發抖。例子:SGI的研發不能實用,要賣掉負責的子公司,克服自己去做產品。此後決定要做有用的東西而非為創新而創新。

六、用勇氣拋棄包袱
登高峰的例子,爬到山頂是巔峰還是階段?有時候必須放棄現有的才能得到機會。另外眼光要長一點。回答記者成功的原因:積極的追求,勇敢的放棄。比例大學放棄法律系去讀無名的計算機系,放棄指導老師的作法改用自己方式寫論文(老師說不同意我但支持我),放棄學校教職去業界,放棄微軟去google。

學生找工作:條件,天賦,學習,真心。

七、用真心追隨智慧
如果真要選擇,李開復會選擇真心,什麼符合心裡的想法。
1. 價值觀:What is right? 用報紙測試法:想像選擇變成報紙頭條後,哪一件會讓你更羞愧。比如裁員新人還是很混的師兄,「徇私裁新人」還是「冷酷裁學長」?李開復認為當經理要對得起公司。
2. 理想:What do you want your life to be?理想就是一生的價值。很多人認為成功是名或利,我認為成功更是達到你的理想。有些人認為理想是帶給周圍人歡樂,讓家人活得更好,創造出新技術或事業...我的理想是make a difference,有我跟沒有我的世界有差別。所以我在遇到事情時考慮的就是如何擴大我的影響力,讓世界變得更好。
3. 興趣:愛不愛。孔夫子:If you find the job you love, you will never work a day in your life. 思考後覺得可能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多方面接解才知道興趣何在。

能用中庸配方西方的勇氣理想,做一個真正融會中西的文,一定會成功的。
我的感想:真是積極向上啊,好久沒有聽過這樣積極正面的演講了。
=== 本文結束 ===

蘋果橘子經濟學 2006/05/06
蘋果橘子經濟學原名Freakonomics: A Rogue Economist Explores The Hidden Side of Everything,是近來所看的書裡最有趣的一本。我抄一段摘自扉頁的文字:
本書立基於一些基本理念:誘因是現代生活的基石。找出各項誘因,算得上是解開幾乎所有謎團的關鍵,不論是暴力犯罪,還動舞弊或線上約會。傳統看法往往是錯誤的。傳統看法的形成往往相當粗糙,但很難被看穿,不過並不是不可能。重大的影響往往源自久遠甚或微不足道的原因。謎團的答案未必全都擺在你的面前。專家利用資訊優勢為自己謀利業。由犯罪學者到房地產仲介人員皆然。知道該測量什麼,該如何測量,可以讓複雜的世界大為簡化。如果你了解如何以正確的方式解讀資料,就能解開看似無解的謎團。因為數字的威力無窮,可以剝除層層的混亂與矛盾。
部份目錄:

緒論:事物隱藏的一面
1. 小學老師與相撲選手有何共通點?
2. 三K黨與房地產仲介有何相似處?
3. 為何毒犯還和母親住一起?
4. 罪犯都跑到哪裡去了?
5. 怎樣才算理想的父母?
6. 完美的父母,續篇:換個名字會更好?
尾聲:到哈佛的兩條路
第四章「罪犯都跑到哪裡去了?」說的是1980年代末期美國犯罪率持續攀昇,犯罪專家並做出悲觀的報告,預測未來犯罪率會繼續成長,結果卻與預期完全相反,到2000年甚至到達低點。報紙專文對犯罪率下降有如下的解釋:
  • 創新的治安策略
  • 監獄囚禁人數增加
  • 快克與其他毒品市場的變動
  • 人口老化
  • 更嚴格的槍械管制法
  • 繁榮的經濟
  • 警察人數增加
  • 其他(死型增加,隱藏性武器法規,槍枝買回等)
而數據分析結果只有三項真正有影響,而且還有一項被作者視為最重要的原因未被提到,也就是墮胎合法化。這是非常惹人厭的理論,但是卻在作者分析下顯得合情合理。

這一章也很誇張:
「墮胎居然然列名美國有史以來最有效的降低犯罪工具,這項發現讓人頗不是滋味。與其說這是達爾文主義的物競天擇,反倒更多幾分斯威夫特的嘲諷意味;甚至讓人聯想到據稱是切斯特頓說過的刻薄之詞:如果帽子數目不夠,不是靠砍掉些腦袋就可以解決問題..套用經濟學語,犯罪率降低乃是墮胎合法化的『意料外利益』。就算你不是基於道德或宗教理由而反對墮胎,想到私人的痛苦居然可轉換為公共的福祉也覺得深受震撼。」

這還不算什麼,既然墮胎影響了犯罪率,更令人震驚的說法是:要如何看待用更多的墮胎換取更少的犯罪。作者提了一個突兀的問題:胎兒與新生兒間的相對價值如何,也就是一個新生兒等於幾個胎兒。這是沒有標準答案的,純粹視立場而定。如果堅持尊重生命,那麼胎兒與新生兒是一樣的,價值是一比一。如果堅信婦女墮胎權高於一切,再多胎兒都比不上一個新生兒。如果是介於中間的立場,相信可以有個交換的比例,會發現「以更多的墮胎換取較少犯罪是不合效率的(也就是因墮胎換算起來殺死的人命,遠超過因殺人案減少免於死亡者)..」

其他內容探討誘因與作弊,還有如何從統計數字中推測作弊的存在。另外也用統計資料找出為人父母的行為對子女成績的影響,還有命名的結果。

我只能說內容非常的有意思,我買回家第二天就看完了。本來逛誠品看到沒買,不過去Costco看到很多書現在都是七折再減一塊,多翻幾頁就會忍不住買回家了.

這本書有設網站:www.freakonomics.com
=== 本文結束 ===

外星人綁架事件(上) 2006/5/17
哈佛醫學院心理系教授John E. Mack著。這是前陣子被挖出來準備翻一遍就丟掉的書之一,原本以為是又一本怪力亂神或胡言亂語,看完之後卻再次證明先入為主的觀念是不可靠的。

由上面wikipedia對作者的說明,可以發現他有很深厚的心理臨床及理論基礎,在心理醫學界有相當地位,在接觸外星人綁架事件的受害者後,由懷疑變成投入,還因此被學校涉入調查。
=== 本文結束 ===

Stop Improving Yourself And Start Living 2006/06/1
大概今年年初去大姊那裡,看到一本名字很奇怪的書:Stop Improving Yourself And Start Living,作者是Roberta Jean Bryant。翻了幾頁覺得內容很好,想借回來慢慢看,不過大姊說她正在做裡面的功課,要等做完才能借我。當時我就打算寫這本書的心得,不過到四月才想起並拿到書,但是一直沒有定下心來看。

到了五月上旬,把時間空出來專心地看,再看了過程中覺得獲得許多。看了兩章後寫摘譯和心得。不知不覺中由寫心得變成摘要翻譯,然後又不知不覺變成整章翻譯。問題是翻譯之後閱讀的品質下降,執著於翻譯的進度,而不是花時間去咀嚼字裏行間的意義。另外這雖然是1991年的書,但是把完整的翻譯內容放在網路上,不尊重作者並且違反著作權。基於這些原因,我把翻譯的內容由網站上拿掉,並且重新寫一份讀書心得。

不幸的是讀書心得因為個人疏忽而遺失,只好引用裡面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代替。
總而言之,是我們所不瞭解自己這件事控制我們的生命。(It is the things we don't know about ourselves that control our lives.)

=== 本文結束 ===

讀書心得備存三

奧卡姆剃刀
一分鐘系列
無痛三部曲

無痛三部曲 2006/2/25 (這篇同樣是因顧問公司電子報而寫的)
Joel寫的無痛三部曲:「無痛錯誤追蹤」、「無痛軟體時程」和「無痛功能規格」。很久以前就看過而且很久以前就志願做中文翻譯。前陣子因為顧問工作要發電子報,為了寫介紹的文字就重新看了一遍,所以把想法再補完整放在這裡。

無痛錯誤追蹤
公司(指當顧問的公司)才剛剛導入錯誤追蹤系統不久,有很多人還不習慣這樣的作業方式。可是不論是大型團隊還是一個人獨立作業,錯誤追蹤系統都能給開發人員很大的幫助。我最初就是從這篇文章接觸到錯誤追蹤的觀念,各位可以看看裡頭FTP的例子,想想你身邊真實發生過的事,應該能會心地瞭解錯誤追蹤系統的用意。

無痛軟體時程
從過去的經驗來看,寫軟體的人一般都很討厭定時程。基本上排時程似乎是違反直覺的,我怎麼可能知道要把某個遊戲由Windows移植到OS/X要花多久呢?這是個蠻極端的例子,不過反過來「怎麼可能」這個答案其實代表了我對這個問題的無知。我其實說的是:我不知道這個遊戲中有哪些部份不用改?哪些模組可以經過小修改移植?哪些地方必須完全重寫?這些我通通都不知道才會出來這種答案。

如果我愈瞭解問題就愈能定義出合理的時程,不過如果完全清楚就不用定時程了,因為等於差不多都做完了,所以時程有其不確定性。另外就是時程的更新維護很麻煩。這篇文章介紹了一個簡單可行的方法,即使你的部門沒有正規的時程,自己做也是很好的訓練。

無痛功能規格
以前有陣子曾想對工程師來說什麼最重要,答案很多,不過規格絕對是其中最最重要的一項。在以前的電子產品公司有三種規格:市場需求規格,功能規格,以及工程規格。市場需求規格是讓專案經理寫出大約需求,功能規格是由開發單位寫出答應要做的事,而工程規格是寫功能規格裡每件事要怎麼做到。要寫到工程規格其實太辛苦了,往往時間和人力都不容許。不過功能規格還可以。

摘錄其中兩段給大家參考:
「當你以人的語言設計產品時,只要花幾分鐘就能考慮多種可能,並且修訂及改進自己的
設計。沒有人會覺得在文書處理器裡刪掉一段有啥大不了的。不過當你用程式語言設計產
品時,光是反覆設計就得花上好幾週了。更糟糕的是,某段程式可能只花程式員兩週就寫
出來,可是他會一直死抱著那段程式而不管程式錯得有多麼離譜。」

「當你有寫規格時,對於程式應有的作用只需要講解一次,團隊裡其他人只要讀規格就好
了。品保人員讀了規格就知道程式的動作同時也知道如何測試,行銷人員讀了規格就能寫
出曖昧的資料,放在網站上宣傳尚未出現的產品...」

這好像有點理想,其實是可以達得到的,只要同意這個看法其實並不會很難,想清楚寫下來再,讀幾篇再想清楚,反覆幾遍就好了。我認為寫規格本身並不是問題,在實施上最大的問題其
實和寫程式文件一樣,就是文件的「維護」。在專案進行的各個階段都有可能要修改規格,因此在反覆的討論及修正後要時時記得去更新規格,否則規格只要份無用的文件罷了。這通常需要某種系統或流程上的解法了。

不過我還寧願問題是出在這裡地方,而不是因為「不想寫」或甚至「不會寫」而沒有規格。在我上個工作分派工作給較資淺的工程師時,會請他想清楚後,在紙上或寫或畫向我解釋清楚想怎麼做之後才能繼續。一來希望他做的東西是有想清楚再做。二來訓練表達能力。希望可以給各位參考。
=== 本文結束 ===

一分鐘系列 2006/3/27
最近看了好幾本小書:「一分鐘管理」,「一分鐘提高績效」,還有「一分鐘領導」。這三本書就像童話故事,內容很短,言簡意賅而且意義深遠。可能是為了縮短與讀者的距離吧,很多作者選擇以小說體裁撰寫管理書籍。Goddratt的名作系列:「目標」、「絕不是靠運氣」、「關鍵鏈」都是小說,另外 Tom DeMarco(Peopleware的作者之一)也有一本專案管理小說「最後期限」。小說形式的管理書籍有個最棒的地方,就是讀起來可以十分投入。就我自己的經驗,這幾本看到精彩處真是會想手舞足蹈。不過說實在的,關鍵鏈的精要之處我是從來沒有真正搞通過。過度精彩的情節掩蓋了真正的重點,或許這就是管理小說的弱點吧。不過這三本小書倒是不會如此,因為沒什麼特別精彩的。

很久之前就讀過「一分鐘管理」,離職前接任主管職位的同事惶恐地詢問管理的事情,經驗的事情雜七雜八說不完也講不清,想起這本書就去買了一本送他,自己也重看了一遍。這本書講的是一分鐘管理的三個秘訣:一分鐘目標設定,一分鐘讚賞和一分鐘懲戒,就這樣而已。不過簡單的事往往不如想像中的簡單,我第一次看這本書和現在重看,心裡的感想可是差了十萬八千里。

為了買這本書而在網路上看到其他同系列的書,於是陸續買了「一分鐘提高績效」和「一分鐘領導秘訣」。前者說的是工作改善的方法GAPS:
  • G: 做該做的事(Go for the SHOULDS)
  • A: 分析現況(Analyze the IS)
  • P: 確定原因(Pin Down the Causes)
  • S: 選擇正確的解決之道(Select the Right Solutions)
有趣的是,這就工程上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作法,可是在工作上卻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

「一分鐘領導秘訣」則是說三種領導技巧:「靈活運用」、「分析判斷」與「約定合作」。靈活運用是說領導者應該因材施教,因為屬下差異而運用指揮式、督導式、協助式、授權式四種領導風格。這四種風格基本上是指導性行為和支持性行為的組合,分別對應能力和工作態度的變化。

分析判斷講的是如可判斷下屬的狀況,把員工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並對應四種領導風格:
  • 能力差意願高(完全不瞭解狀況)
  • 能力稍佳但意願不高(較瞭解現實所以受打擊)
  • 能力強但態度游移(夠熟練但沒有方向)
  • 能力強又敬業(自己知道要做什麼)
約定合作則是說這種因材施教的動作絕非單向,必須是主管和下屬的共同約定,否則當主管改變風格時,員工一定會感覺疑惑困擾。

這些都是非常簡單的觀念,但就作者而言也是最重要的原則。換一種方法來說吧,當你只有一分鐘時,要做什麼要怎麼做呢?套句某人的口頭禪:除此之外無非詮釋。

其實一分鐘系列還有其他書,比如「一分鐘銷售」,不過現階段對賣東西並不是很有興趣,因此雖然在舊書店看到還是沒有下手。
=== 本文結束 ===

奧卡姆剃刀 2006/04/01
逛網路就是這個壞處,東連西連到最後都搞不清楚為什麼會連到這裡。這個連結翻譯了一篇有關奧卡姆剃刀的文章:
Entities should not be multiplied unnecessarily.
翻譯為「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基本上就是有相同結論的理論以較簡單者為佳。不過最值得注意的是文末指稱這是主觀而非真理,雖然被偏好但非無所不能。
=== 本文結束 ===

讀書心得備存二 童書

What Hearts and Belle Prater's Boy
A Summer to Die
希望在這裡

What Hearts and Belle Prater's Boy 2006/05/03
另外兩本Young Adult童書

Belle Prater's Boy - by Ruth White
小女孩Gypsy的阿姨Belle Prater失蹤了,前一晚還在第二天早上就不見了,留下先生和大約同齡的兒子Woodrow。Belle在很久之前因為某些事離家出走,還嫁給初結識的礦工(?)。還了逃離一切而離家,卻又陷入另一個令她窒息的生活中,是為了這個緣故才消失的嗎?遺留下的小男孩被外祖父母收留照顧,與Gypsy成為好朋友。Woodrow聰明風趣但有外觀上的缺陷(斜眼),Gypsy有頭長而卷的金髮,卻覺得真正的自我被漂亮外表淹沒而不平。另外Gypsy也一直無法忘懷因救人而喪生的父親,或許也因此不能接受繼父。Gypsy一直作惡夢,沒想到惡夢的真相是父親的真正死因,在突如其他的事件中想起整個過程,最後終於能面對一切。

What Hearts - by Bruce Brooks
有點令人難過的故事。一開始主角就在滿心歡喜中被告知父母離異,跟著母親去投靠後來一直無法親近的繼父。他很聰明,很多事都不順利,但他都能一一接受。最後因為母親再離婚被逼再轉學,轉學前與熟悉的女同學告白而且得到正面的回覆(心形的糖果),卻得無奈地離開(其實對方己經把這件事拋在腦後)。難過但是沒問題,他做了他該做的事,令人有種Let it be的感覺。
=== 本文結束 ===

A Summer to Die 2006/04/23
大姊熱愛童書,上次運了很多「箱」回來。雖說是童書,實際上應該是Books for children and youth adults,倒也不光只是童言童語。其實廖也喜歡童書,所以我們書櫃上也有不少的童書。

上次去找大姊時她拿了幾本給我看,這本"A Summer to Die"就是其中之一。作者Lois Lowry是有名的童書作者,她以「記憶受領員(The Giver)」一書得到童書界的大獎紐伯瑞獎(Newbery Medal)。我看過中譯本,故事深沈且引人入勝。

A Summer to Die以兩姊妹為中心,以妹妹的角度敘述她們全家在鄉下暫居約一年間的經歷。姊姊美麗大方,似乎能以笑面對一切,妹妹聰明而敏感(?)。她們在那裡認識了 70歲的屋主,以及一對快有小孩的鄰居,並且成為好朋友。那年夏天發生很多事情,與老人結為好友,跟姊姊吵架,經歷姊姊生病和變化,親眼目睹並用相機記錄嬰兒的誕生,面對並接受姊姊的死亡。故事並不複雜,但我的文辭薄弱,不太能表達出我看完的感受。如果要我用簡單的話來表達,應該是「生與死以及成長」吧。
=== 本文結束 ===

希望在這裡 (Hope Was Here) 2006/05/11
希望在這裡:Joan Bauer原著,趙永芬譯。

手上的電影票快到期了,五一勞動節和廖去華納威秀,到101大樓吃飯逛Page One時看到這本書,隨手翻翻印象還不錯,後來就到政大書城買了。故事很普通,但是看起來很舒服也很振奮。

跟大姊談書時,她會問什麼內容最令我感動。回想那些情節能撼動我,並且想想自己為何受感動,我認為這是很好的練習。當然看過之後滿足地丟開也是一種享受的型式,不一定要這麼嚴肅,只是我不常做前述的練習,覺得可以來做看看。

我喜歡主角每次搬家前在舊工作地點留下自己的標記"Hope Was Here"(主角名叫Hope),我有點明白不得不轉換環境那種不捨的心情,也想起當大學聯考結束,成功嶺下來不知道要住在哪的那種茫然。不過這只是顧影自憐,主角很積極,即使不安也能積極向前。

親生母親來看主角的那一段也讓我感動,剛見面的幾句話就讓母親不快,整個場面冷淡下來。主角難過得想逃離,卻藉助一顆小丑紅鼻子改變一切。或許我是覺得自己很無趣,不擅與人溝通也不會逗人開心而羡慕吧。

結尾的兩章我也非常喜歡,主角對病危的繼父唸出之前被背叛時寫的信,信中說得因為失望使她幾乎想改名不叫「希望」。而繼父卻說如果不是那個壞蛋,主角和她阿姨(繼母)就不會來到這個小鎮。世事經常如此,禍福相倚。

繼父過世後,阿姨本來要關掉餐館,但是大家對繼父的懷念讓遺孀撐過去了,餐館還在繼續經營。主角又然離家求學,但是這次寫下"Hope Was Here"時明白這是她的家,而她會回來的。
=== 本文結束 ===

讀書心得備存一

重貼一些救回來的讀書心得。
宛如飛翔的後記
由Joel的.NET文章談起
SDT Validation White Paper

宛如飛翔的後記 2006/02/06
終於把這十冊書看完了,到後面幾本太瑣碎的細節已不細看。第十冊的最後兩章分別敘述西鄉隆盛以及對頭兼好友的大久保利通的結束,看完不勝唏噓。不過看完後記思緒又被帶到不同的方向:

「日本的統治機構應該叫做政府還是稱為『官』在語感上才會比較接近本質呢。這十五、六年來,我一點一滴的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當它在我心頭占領的面積愈來愈大時,我萌生了要寫<宛如飛翔>這部書的念頭。」

接下去敘述太政官(算是維新後的政府嗎?)的源由與背景。

「大久保利通就是這些『官』的代表。他對自己這些官員成立時所遭遇的困難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把這個絕對的權力當作文明開化的巨大推動體,以我們是劃時代的推動者來鼓舞官員,並將整件事扣上正義的大帽子,以提高官僚們的士氣,企圖讓他們忘記對鄉黨的虧欠感。」

最後的結論:「更進一步來說,大正民主時代的政黨也好,戰後的政黨也罷,與其說是徹底的社會保謢者,毋寧說有一種以『官』的寄生集體形式存在著的性癖。這和明治十年之前形成的太政官國家的原始模式有著一定的關連......這些基礎,早在明治十年之前就已經成形了。」
=== 本文結束 ===

由Joel的.NET文章談起 2006/02/25
Joel on Software書裡有三篇關於.NET的文章,由於某些緣故把它們擺在一起,放在給顧問公司的電子報中介紹:

  • 微軟瘋了
    這是2000年.NET剛出來時寫的文章,內容激動且已過時。當時作者把.NET視作比泡沫軟體還低級的宣傳把戲,我是不懂.NET的,所以同不同意就看讀者自己了。

  • 我們的.NET策略
    時間是2002年,作者開始接受.NET並考慮轉移到這個平台。我覺得需要注意的是作者對轉移動作的考量:
    『我對.NET還沒有懂到能寫出好的程式碼。在任何開發環境中,要做某件事時通常都會有很多方法,而我們連第一種方法都還沒學會,更別提第二種方法了。所以我們寫出的.NET程式碼品質還沒有好的能當產品推出...第二個問題:肥大的20 MB CLR (runtime)...』

  • 先生可以賞我一個連結程式嗎:
    時間來到2004年,顯然作者已經接受.NET但是不太能忍受單一個巨大的CLR作法。

其實挑.NET的文章出來是有特別意義的。有些人可能已經知道,三處的開發環境已經轉移到C#和.NET了,該部門剛出的線上遊戲就是用.NET開發的。會做這樣的決定有其原因,比如時程緊迫、工具生產力提升等等。不過我在這裡並不是要質疑或是讚揚這個決策,而是有其他想法。
技術人員在選擇平台時有兩種傾向,一種傾向維持原有的平台,而另一種傾向使用(通常)功能更強的新平台。一般而言,人員愈資深,在原平台投資愈久,愈會傾向不改變,因為改變代表風險。
誰知道新平台的華麗外衣下有多少隱藏的致命問題呢,人家才不會告訴你呢。我在前一家公司做數位相機七年用過六個平台,只有在把頭洗下去拼命做好幾個月之後,狀況緊急如火如荼時才發現可怕的問題。另外如Joel所說的,他當時自認用.NET還寫不出能作為商品的高品質程式。這表示選擇新平台有讓產品品質無法到達最佳的風險。

相對而言,通常會選擇新平台的多是對原平台投資不多的人員,在兩邊都不熟又沒有包袱的狀況下,當然選擇功能較強的新平台。何況學習最新最好事物的天性本來就潛藏在技術人員的心靈之中。另外破壞性的創新往往也是由這些冒險選擇新環境的人所發起的。

我不認為這兩種選擇有所謂對錯,它們分別都是不同條件下所能有的最佳策略。維持原平台能降低短期風險,但是不變是不可能長久的,所以雖然一邊抓著原平台不放,卻要時時注意觀察新的出路,萬一被時勢所逼也有後路可走,不致倉惶失措。投入新平台可能抓住機會但也帶來風險,而我最在意的是你有沒有考慮並控管風險呢?
=== 本文結束 ===

SDT Validation White Paper 2006/03/21
一套叫Unified TestPro的產品. 號稱第三代整合測試設計與自動化. 搞不清楚哪裡拿到的一個pdf檔, 現在google不到了.

第一代自動化: 非程式人員的測試者
記錄動作/重播動作, 產生腳本檔. 腳本不易維護, 受測程式更改後腳本通常就失效, 必須重新錄製

第二代自動化: 每個測試都是一隻程式
放棄記錄/重播的作法, 直接寫腳本程式並在設計時加入可維護性,錯誤偵測及回復邏輯等等.
測試人員必須擁有相當的軟體開發技能. 另外對GUI應用有效, 但不易擴充至線上,嵌入式,電信,批次等系統. 另外無法有效分離測試設計與測試腳本. 還有就是10000個測試就要寫10000個程式.

第三代自動化: 終於有效的自動化
在這一級的自動化學到3個重要課題.
1. 將測試設計視作與測試自動化獨立而整合的活動, 這樣才能將有技術的人指派到各個活動. 測試設計需要應用領域的知識與測試設計技巧, 但不需要程式能力. 這樣自動化時的人力就火不需要那麼多.
2. 不要再實作測試期間即時設計測試
3. 記錄/重播工具的真正威力在於操控視窗及物件的能力

第3代記錄/重播的應用關鍵在於測試碼的特性與數量,,特別是測試碼和測試案例間的關係. 前兩代的關係是一對一, 每個案例都有一個腳本, 所以腳本數很多難以維護. 第三代自動化用不同的方式讓單一的腳本可以處理各種測試案例.

或許現今測試自動化最重要的問題是: 測試社群要如何運用記錄/重播工具中強大的api處理引擎? 由測試觀點來看, 我們不禁要問測試案例應該在哪裡建立?

如果由下而上從測試工具的觀點來看, 似乎每個測試案例都應該獨立寫碼. 如果由上而下從測試者的觀點來看, 顯然測試案例應該以更高層的抽象來設計. 應該讓測試設計者由設計觀點寫成, 由不熟悉技術及實作細節的人審查. 最適合的工具不是原本的錄放工具, 而是試算表. 所以用試算表寫測試案例, 由錄/放工具來解譯執行

Unified TestPro包含測試規劃,設計,建立,執行,管理等層次,由不同角色用不同工具執行, 產生各種輸出.

沒力了, 寫到這裡就好.
=== 本文結束 ===

星期六, 7月 29, 2006

小小的慘劇

當顧問時為了方便到處作業,曾經加了一個blog試用。最近想把內容存檔後整個殺掉,剛剛邊做邊看電視,一個不小心做錯,竟然把讀書筆記mphstudynote.blogspot.com整個砍掉了...半年左右的筆記全不見了,WayBack Machine也找不到,雖然花最多工夫的翻譯有留底,但還是受到很大的打擊,只能安慰自己還好殺錯的不是主站。

算了,就重頭來過吧,以後筆記也寫在這裡吧。
=== 本文結束 ===

星期四, 7月 27, 2006

CPR推廣

前陣子二哥要考看謢執照,交談中透露沒有儀器練習,上網查到台安醫院有免費的CPR推廣班。後來再查查,免費的推廣訓練其實還不少。

二哥上完說我應該去看看,所以趁上班前的空檔參加。雖然參加者的水平參差不齊,時間也很短,雖然訓練效果不能說很完美,但是教的東西很簡單,也只要兩週共四個晚上,有空有興趣可以去參加,重點是有安妮可以練習,而且教練們很熱心。

老婆要不要也去上一上,萬一老公有狀況可以急救一下。
=== 本文結束 ===

星期三, 7月 26, 2006

To Eternity

To Eternity
在一點喧鬧中看見生命,在一幅定格中看見死亡;
在孤獨的寧靜中進入無限,在火焰中進入永恆。

應該是這個人自己寫的吧,我還蠻喜歡的。水平不好,珍珠圓或是英文老師幫忙修或重翻吧。

#2006/7/27補充
謝謝原作者說明,我才猛然發現原來是由大家都熟知的名詩改過來的,自己真是知識淺薄。

再借用別人的原譯重翻:
從一點雜訊見生命,由一幅靜照識死亡;
一行孤影化身無限,在光芒中遁入永恆。

誤會真的有不同的美感。

想照匿名者的再試一次,結果是殘念,完全翻不出來。那個譯法實在太意境了,我做不來。

#2006/8/19
謎底揭曉,那個匿名者原來是chensm的小妹。
=== 本文結束 ===

星期六, 7月 22, 2006

如何發現木馬

貓問我怎麼發現有中木馬,我用的東西都很簡單,主要是注意異常而已。
  • 安裝個人防火牆軟體。我自己用的是ZoneAlarm的免費版本,它能攔截各個程式對網路的動作。我通常只開必要的程式,當莫明奇妙的程式要用網路時就會發現。

  • 使用firefox。其實firefox是否比IE安全?或是相容性夠不夠好都並不重要,去使用和大眾不同的東西才是重點。因為比較小眾,較不容易成為主流攻擊的焦點。非主流的東西一般在使用上都會不習慣,但是firefox已經夠好了。不過隨著用戶數增加,firefox成為攻擊標的應該只是時間問題。

  • 限制IE的網路權限。在我的ZoneAlarm設定中,IE在使用網路前都要再確認。這幾次異常的徵兆之一,就是啟動過程中IE會要求使用網路,而這是當初重裝機器時沒有的現象,這表示木馬以某種方法利用IE的身法去用網路。我遇到這種狀況時都不許IE去用網路,猜測這也是第一次中木馬時,側錄的資料沒有送出去的原因。不過這樣只是知道有異常,沒有辦法找出元兇。

  • 檢查開機時執行的程式。程度較低的作者會以開機外掛程式的方法來執行木馬,可以用autoruns之類的工具檢查是否有不正常的程式在開機時執行。我第一次遇到的木馬就把自己掛成IE的擴充DLL。

  • 查服務列表。NT的服務基實和一般程式是一樣的,但是一般使用者比較陌生,所以外掛成服務也是木馬常用的手法。像這次我用「控制台」裡「系統管理工具」的「服務」去看,赫然發現有個叫GreyPigeonServer的服務,不能啟動也不能停止。

  • 查裝置管理員。「控制台」-「系統」,選「硬體」頁按「裝置管理員」叫出裝置管理員。執行「檢視」-「顯示隱藏裝置」,就會看到多一項「非隨插即用裝置」,這裡頭通常是很舊的硬體,或是沒有依附硬體而單獨存在的驅動程式(如虛擬光碟)。在我發現木馬時,這裡就多了好幾個莫名奇妙的東西,而且有的還弄出一些似是而非的名字(Microsoft XXX Manager)。我是一個一個去看內容,並且利用google來確認其身份。如果確定有問題就直接解除安裝。

  • 使用偵測工具。我感覺一般的防毒程式或惡意程式偵測工具的作用都不大,個人是用RootkitRevealer這個分析工具,它是直接檢查系統中是否有被特殊技術隱藏起來的registry或檔案,而這種現象有可能是惡意程式所產生的。

如果嫌這些東西太複雜,很難攪清楚,可以在確定系統乾淨時,用截圖或抄寫的方法把開機程式、服務、非隨插即用裝置記下來。懷疑有問題時就比對之前的記錄,多出來的東西通常就是問題所在。
=== 本文結束 ===

星期四, 7月 20, 2006

三中木馬

又中了灰鴿子,這次的版本不是側錄,可能是遙控的吧。偏偏個人防火牆ZoneAlarm新版有bug,在非英語的Windows上完全不能用,乾脆重灌Windows再找舊版ZoneAlarm來裝。

可惡的是仍然不知道怎麼中的,我應該已經很小心才對啦。
=== 本文結束 ===

星期三, 7月 19, 2006

Sysinternals被Microsoft買了

Sysinternals創辦人的blog官方FAQ
和鴻海買普立爾一樣,看到消息令人驚訝,其實想想是理所當然。

得趕緊把新版工具拿下來,免得以後沒有了。
畢竟我很依賴他們的工具。
好像大家都這麼想,所以完全連不上了。
=== 本文結束 ===

星期日, 7月 16, 2006

京都行遊記

幸好有帶VAIO去記流水帳,寫了篇報告似的遊記。
不過覺得要把HTML編進來太麻煩了,就用連結讓大家參考
=== 本文結束 ===

星期二, 7月 11, 2006

京都行

月初去京都逛了一陣子,之前安排行程弄了一星期,回來之後又懶了好幾天。剛出機場兩人幾乎無法承受台北的天氣,到家第一件事就是開冷氣,不過就差個幾度而已...

覺得自由行八天逛京都還不太夠,有幾個行程縮減過,嵐山和宇治也還沒走,反正也走不動了。不過這也得看各人喜好,我們排的行程是寺院神社景點加上花草觀賞,真要趕場一天也是可以拍完幾大觀光景點吧。

去年開始注意健康,出外旅行時赫然發現飲食極不均衡,幾乎都沒吃到青菜,全靠飯店的自助式早餐沙拉在撐。不過活動量足夠,回家後測量的數字很不錯。

帶了小VAIO去裝照片順便寫寫流水日誌,照片拍了1.5G,還好有先去借了一片1G的SD卡。有機會整理整再找地方放上去給大家參考。

照片是在晴明神社拍的,陰陽師是追了很多年的漫畫。

還記得第一次去出國,那種自己好像從此不同的感覺。後來的旅行都很美好,也都有不同的感動,但再也沒有一樣的感覺了,難怪有人這樣重視「初體驗」。

隨著旅行結束,一年的休息也到終點了。明天要去五股(荒涼的地方)跟前同事談談工作機會,我不太想直接到熟人的公司上班,可能會登履歷去別的公司面試。

之前跟Neil和Claire(沒有s!)討教京都行程時,Claire(沒有s!)問休息這麼久,會不會害怕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因為她也停工很久了。是有一點,我已經快忘掉剛進一家公司時,皮繃得緊緊的感覺了。剛離職時還在想下個工作要好好選,希望是我最後一份工作。現在已經把這種念頭完全丟開,就一份工作囉,做得穩定有成就最好,不好再找就是囉。
=== 本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