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4/29李開復的演講摘錄
Mad Cow USA
外星人綁架事件(上)
Stop Improving Yourself And Start Living
好像到此為止,其他的都找不到了。感謝lcat和ankh還有google大神。
Mad Cow USA 2006/06/28
大姊出國前寄放了幾箱書,有一次告訴我其中一箱有些書很不錯,Mad Cow U.S.A是其中之一。這本書是以較激進的觀點,報導英美兩地在英國狂牛症爆發前多年開始的相關狀況。雖然題目是狂牛症,不過關於美國的篇幅有大量內容描述肉品再製(rendering)業、畜牧業與政府聯手對異議份子的壓制。在美國有十三個州訂立的食物毀謗法(food disparagement law)認為要有明確科學證據才聲稱某些食物危害人體,把舉證食物對人無害的責任由供應商轉移至一般人,連脫口秀的Oprah都因而被告了。雖然這種訟訴大多是業者敗訴(包括Oprah的案子),卻形成強大的壓力讓一般人不願意冒被告的風險。
在這些討論之中重複出現一種未明確說出的主題-人類對抗超越現有科學知識界限的疾病時的挫折。一種對科學方法正確性近乎盲目的信心,讓各種立場的發言者偏好幾乎任何能讓他們免於思考的科學理論,而這正是科學根本無法提供明確答案之處...
很不幸的能救回來的只到這裡,後面的我不記得也不想重寫了。
=== 本文結束 ===
2006/4/29李開復的演講摘錄 2006/5/17
過去的人是消極的,靠家庭社會教育學校告訴他們下一階段。今天Internet帶來很多選擇,讓大家有很多機會做很多選擇。我的書「做最好的自己」最重要觀點是人人都有選擇,人生是一連串選擇,選得好就會成功,選得不好就會有很多悔恨。今天我要講七種選擇的智慧。
態度:常常做選擇就是選擇適當態度去面對。如老闆不同意時你要抗爭還是同理心接受?成功往往是適當的時機選用適當態度。中庸就是很精深的態度。中庸不是平庸。
一、用中庸拒絕極端
* 好的態度 => 極端
* 積極 => 霸道
* 自省 => 自卑
* 胸懷 => 懦弱
* 同理心 => 盲從
* 自信 => 自負
* 勇氣 => 愚勇
但一般人都是極端的,所以要小心。沈默是金?有思想的人不能表達自己等於沒有思想。所以極端是很危險的。微軟副總的例子,十個副總,大家評論大家的優劣(願意跟隨誰?)。會收斂嗎?理論上是會的,因為人的臉皮厚度是有限的,重覆上上下下就會放棄。結果沈默最後,最多話的倒數第二。
二、用理智分析情境
是中庸的第二個意義,也就是看情形。六種領導力
* 指揮命令
* 宏觀掌控
* 和協合作
* 民主自由
* 授權負責
* 指導培養
沒有最佳的領導方式,應具備所有能力並視狀況而選擇。
三、用務實來發揮影響
做決定是要分清楚這件事你能
1. 直接影響
2. 間接影響
3. 無能為力
原則
1. 不要浪費時間在無能為力的事情,要放在能影響的事上。
2. 盡力擴大你的影響力。
兩個例子。與微軟的訴訟,媒體是不能影響,所以不管新聞,專心與律師合作,得到好的成果。同學高三去美國,SAT英文不好,申請加州大學被拒絕,寫信給校長解釋。接受最糟的狀況並盡力想想可以做什麼。
四、用冷靜掌握決擇
遇到重大事情,如被某公司告或被某大學拒絕,可能情緒上恐慌,覺得天塌下來。要冷靜想想不是非黑即白,可以去社區大學延遲兩年,或者能不能再爭取,即使成功機會不大也可以。
不要等百分百成功才去做,四到七成或許就可以了,也許可以再等待,但拖延的問題可能會更大。當然成功機率的標準是各人自己決定。萬一機會差不多時,可以用利弊對照表,列列各個選擇有何好壞處。做了表之後問自己裡頭的需要,自己心裡的聲音。
五、用學習累積經驗
旅途本身就是收穫,人生的旅途比結果重要。而中間最重要的是挫折,不要把它當處罰,每一個挫折都是經驗和機會讓自己做很更好。喻言:智慧來自正確的決擇,正確的決擇來自經驗,經驗來自錯誤的決擇。例子:失敗的教學,於是克服不會演講的問題。看頭頂,用大聲和手握講台避免發抖。例子:SGI的研發不能實用,要賣掉負責的子公司,克服自己去做產品。此後決定要做有用的東西而非為創新而創新。
六、用勇氣拋棄包袱
登高峰的例子,爬到山頂是巔峰還是階段?有時候必須放棄現有的才能得到機會。另外眼光要長一點。回答記者成功的原因:積極的追求,勇敢的放棄。比例大學放棄法律系去讀無名的計算機系,放棄指導老師的作法改用自己方式寫論文(老師說不同意我但支持我),放棄學校教職去業界,放棄微軟去google。
學生找工作:條件,天賦,學習,真心。
七、用真心追隨智慧
如果真要選擇,李開復會選擇真心,什麼符合心裡的想法。
1. 價值觀:What is right? 用報紙測試法:想像選擇變成報紙頭條後,哪一件會讓你更羞愧。比如裁員新人還是很混的師兄,「徇私裁新人」還是「冷酷裁學長」?李開復認為當經理要對得起公司。
2. 理想:What do you want your life to be?理想就是一生的價值。很多人認為成功是名或利,我認為成功更是達到你的理想。有些人認為理想是帶給周圍人歡樂,讓家人活得更好,創造出新技術或事業...我的理想是make a difference,有我跟沒有我的世界有差別。所以我在遇到事情時考慮的就是如何擴大我的影響力,讓世界變得更好。
3. 興趣:愛不愛。孔夫子:If you find the job you love, you will never work a day in your life. 思考後覺得可能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多方面接解才知道興趣何在。
能用中庸配方西方的勇氣理想,做一個真正融會中西的文,一定會成功的。
我的感想:真是積極向上啊,好久沒有聽過這樣積極正面的演講了。
=== 本文結束 ===
蘋果橘子經濟學 2006/05/06
蘋果橘子經濟學原名Freakonomics: A Rogue Economist Explores The Hidden Side of Everything,是近來所看的書裡最有趣的一本。我抄一段摘自扉頁的文字:
本書立基於一些基本理念:誘因是現代生活的基石。找出各項誘因,算得上是解開幾乎所有謎團的關鍵,不論是暴力犯罪,還動舞弊或線上約會。傳統看法往往是錯誤的。傳統看法的形成往往相當粗糙,但很難被看穿,不過並不是不可能。重大的影響往往源自久遠甚或微不足道的原因。謎團的答案未必全都擺在你的面前。專家利用資訊優勢為自己謀利業。由犯罪學者到房地產仲介人員皆然。知道該測量什麼,該如何測量,可以讓複雜的世界大為簡化。如果你了解如何以正確的方式解讀資料,就能解開看似無解的謎團。因為數字的威力無窮,可以剝除層層的混亂與矛盾。部份目錄:
第四章「罪犯都跑到哪裡去了?」說的是1980年代末期美國犯罪率持續攀昇,犯罪專家並做出悲觀的報告,預測未來犯罪率會繼續成長,結果卻與預期完全相反,到2000年甚至到達低點。報紙專文對犯罪率下降有如下的解釋:
緒論:事物隱藏的一面
1. 小學老師與相撲選手有何共通點?
2. 三K黨與房地產仲介有何相似處?
3. 為何毒犯還和母親住一起?
4. 罪犯都跑到哪裡去了?
5. 怎樣才算理想的父母?
6. 完美的父母,續篇:換個名字會更好?
尾聲:到哈佛的兩條路
- 創新的治安策略
- 監獄囚禁人數增加
- 快克與其他毒品市場的變動
- 人口老化
- 更嚴格的槍械管制法
- 繁榮的經濟
- 警察人數增加
- 其他(死型增加,隱藏性武器法規,槍枝買回等)
這一章也很誇張:
「墮胎居然然列名美國有史以來最有效的降低犯罪工具,這項發現讓人頗不是滋味。與其說這是達爾文主義的物競天擇,反倒更多幾分斯威夫特的嘲諷意味;甚至讓人聯想到據稱是切斯特頓說過的刻薄之詞:如果帽子數目不夠,不是靠砍掉些腦袋就可以解決問題..套用經濟學語,犯罪率降低乃是墮胎合法化的『意料外利益』。就算你不是基於道德或宗教理由而反對墮胎,想到私人的痛苦居然可轉換為公共的福祉也覺得深受震撼。」
這還不算什麼,既然墮胎影響了犯罪率,更令人震驚的說法是:要如何看待用更多的墮胎換取更少的犯罪。作者提了一個突兀的問題:胎兒與新生兒間的相對價值如何,也就是一個新生兒等於幾個胎兒。這是沒有標準答案的,純粹視立場而定。如果堅持尊重生命,那麼胎兒與新生兒是一樣的,價值是一比一。如果堅信婦女墮胎權高於一切,再多胎兒都比不上一個新生兒。如果是介於中間的立場,相信可以有個交換的比例,會發現「以更多的墮胎換取較少犯罪是不合效率的(也就是因墮胎換算起來殺死的人命,遠超過因殺人案減少免於死亡者)..」
其他內容探討誘因與作弊,還有如何從統計數字中推測作弊的存在。另外也用統計資料找出為人父母的行為對子女成績的影響,還有命名的結果。
我只能說內容非常的有意思,我買回家第二天就看完了。本來逛誠品看到沒買,不過去Costco看到很多書現在都是七折再減一塊,多翻幾頁就會忍不住買回家了.
這本書有設網站:www.freakonomics.com
=== 本文結束 ===
外星人綁架事件(上) 2006/5/17
哈佛醫學院心理系教授John E. Mack著。這是前陣子被挖出來準備翻一遍就丟掉的書之一,原本以為是又一本怪力亂神或胡言亂語,看完之後卻再次證明先入為主的觀念是不可靠的。
由上面wikipedia對作者的說明,可以發現他有很深厚的心理臨床及理論基礎,在心理醫學界有相當地位,在接觸外星人綁架事件的受害者後,由懷疑變成投入,還因此被學校涉入調查。
=== 本文結束 ===
Stop Improving Yourself And Start Living 2006/06/1
大概今年年初去大姊那裡,看到一本名字很奇怪的書:Stop Improving Yourself And Start Living,作者是Roberta Jean Bryant。翻了幾頁覺得內容很好,想借回來慢慢看,不過大姊說她正在做裡面的功課,要等做完才能借我。當時我就打算寫這本書的心得,不過到四月才想起並拿到書,但是一直沒有定下心來看。
到了五月上旬,把時間空出來專心地看,再看了過程中覺得獲得許多。看了兩章後寫摘譯和心得。不知不覺中由寫心得變成摘要翻譯,然後又不知不覺變成整章翻譯。問題是翻譯之後閱讀的品質下降,執著於翻譯的進度,而不是花時間去咀嚼字裏行間的意義。另外這雖然是1991年的書,但是把完整的翻譯內容放在網路上,不尊重作者並且違反著作權。基於這些原因,我把翻譯的內容由網站上拿掉,並且重新寫一份讀書心得。
不幸的是讀書心得因為個人疏忽而遺失,只好引用裡面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代替。
總而言之,是我們所不瞭解自己這件事控制我們的生命。(It is the things we don't know about ourselves that control our lives.)
=== 本文結束 ===
3 則留言:
哇,一下子貼出這麼多篇有趣的心得備存。可以慢慢地欣賞囉~
哎呀,這表示我原本的連結藏得太好了。
也不見得啦。應該說,許多讀者(像是我)太懶了,沒有氣力去點這些連結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