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5月 31, 2010

譯:如何成為矽谷

如何成為矽谷 How to be Silicon Valley
原作:Paul Graham
譯:Paul May

(本文源於Xtech的一場演講。)
你能在其他地方複製矽谷嗎?或者說矽谷有何獨異之處呢?

在其他國家難以複製矽谷並不足為奇,畢竟在美國大多數區域也做不到。究竟需要什麼才會讓矽谷在這裡誕生呢?

它需要有對的人。如果你能讓那正確的一萬人離開矽谷搬到布法羅,布法羅就會成為矽谷。[1]

這與過去的經驗差異甚大。一直到數十年前,都是由地理位置決定城市的命運。所有大城市都接近水道,因為城市靠貿易賺錢,而水路是運送物資唯一經濟的方法。

現在只要能讓對的人搬進來,就可以在任何地方建立一個偉大的城市。所以創造矽谷就轉變成另一個問題:誰是對的人?要如何讓他們遷入?



兩種類型

我認為要創造一個技術中心,只需要兩種人:有錢人和科技人。他們是產生創業反應中的限量試劑(limiting reagent),因為他們是新創公司開創時唯一在場的人。他們到位的話,其他人自然都會跟進。

觀察結果證明了這一點:美國國內的城鎮,必須同時具備有錢人和科技人(nerd)時,才會成為創業樞紐。舉例來說,邁阿密就很少有創業活動,因為它雖然充滿了有錢人,但是科技人很少。這不是科技人會喜歡的地方。

而匹茲堡的問題恰好相反:很多科技人卻沒缺少有錢人。大家公認麻省理工學院、史丹佛大學、柏克萊、和卡內基美隆,都是美國頂尖的電腦科學系所。麻省理工學院產生了Route 128。而史丹佛大學和柏克萊造就了矽谷。卡內基美隆呢?沒有這一點的記錄。沿名單往下看,華盛頓大學產生西雅圖的高科技社區,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在奧斯汀也有相同的成果。不過匹茲堡發生了什麼事?而同樣在清單上名列前矛的伊薩卡(康奈爾大學所在地)又是怎麼回事呢?

我在匹茲堡長大,然後到康乃爾讀大學,所以我可以回答這兩個問題。當地的天氣很糟,冬季尤其可怕,又不像波士頓那樣擁有饒富趣味的老城區來彌補。有錢人不想住在匹茲堡或伊薩卡。因此當地雖然有大量能創業的駭客,卻卻缺乏投資人。

不是官僚

真的需要有錢人嗎?能不能由政府為科技人投資呢?不,這行不通。創業投資是種迥然不同的有錢人。他們本身往往具備很豐富的科技業經驗。這有助於他們選擇正確的新創公司,另外也表示除了金錢之外,他們還可以提供建議和人脈。而且由於個人持有股份,使得他們非常關注成果。

官僚和創業投資者在本質完全相反。讓他們進行創投決策的想法實在可笑。這就像讓數學家主持Vogue時尚雜誌,或者說讓Vogue編輯主持數學期刊,會更為貼切。[2]

雖然大多數官僚做的事情,其實都做得很糟。不過我們通常都不會注意到,因為他們只要和其他官僚比較即可。不過身為創業投資者,他們就得與經驗與動機都更強的專業人士競爭。

即使是公司內部設置的創投團隊,通常也都被禁止擅自決定投資標的。他們大多只允許投資特定的案子,而在這些案子中,都是由一些有信譽的私人創投公司帶頭投資。

非關建築物

如果去看矽谷,看到的全都是建築物。不過矽谷之所以成為矽谷,重點在於人而非建築物。我偶爾會看到,有人試圖在其他地方建設「科學園區」,弄的好像矽谷的活性成分就是辦公空間一樣。有一篇關於Sophia Antipolis的文章,吹噓園區內有思科、康柏、IBM、NCR以及北方電訊等公司。難道法國人不明白,這些全都不是新創公司嗎?

光是建造科技公司用的辦公室建物,並不能創造出矽谷。因為對一家新創公司來說,在關鍵時期還不需要那種空間。所謂關鍵階段,就是整家公司只有三個人,而且還擠在一間公寓中經營。不管新創公司當初在哪裡獲得業資金,都會留在那個地方。矽谷之所以為矽谷,並不是因為英特爾、蘋果或谷歌在那裡有辦公室,而是因為它們是在那裡創立的。

所以如果想複製矽谷,必須複製的是創業那個情境,也就是兩三個創始人,圍在廚房餐桌決定創立公司。而要複製這個情境就需要那些人。

大學

令人興奮的是,需要的只有人而己。如果能吸引足夠的科技人和投資者到某個地方居住,就可以複製矽谷。而這兩種人的流動性都很高。哪裡生活美好,他們就往哪兒去。那麼對他們來說,怎麼樣才算是好地方呢?

科技人喜歡其他科技人。聰明人會去其他聰明人所在的地方。特別是優秀的大學。理論上會有其他方法能吸引他們,不過到目前為止,大學似乎是不可或缺的。就美國國內而言,沒有一流大學就有沒有科技中心,就算沒有一流大學,至少也要有一流的電腦科學系所。

因此如果想建立矽谷,不只需要一所大學,而且還必須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頂尖大學。它必須好到能成為磁鐵,把數千英里外的頂尖人才都吸引過來。而這表示它得直接對抗現有的磁鐵,比如麻省理工學院及史丹佛等名校。

這聽起來很難。不過實際上可能很容易。我的教授朋友們在決定工作地點時,首要的考慮只有一件事:其他同僚的素質。好的同僚可以吸引教授。所以,如果你設法招募到大量頂尖的年輕研究人員,就能在一夜之間由無到有,創建出一流的大學。而且這樣做的代價可以少得驚人。如果雇用200人,每人提供300萬美元獎金,就可以組成一個世界頂尖的教員團隊。而由那一點開始會形成連鎖反應,以後就可以自我維持了。所以不論建立一所普通大學需要多少錢,只要另外再加五億美元,就可以得到一所頂尖學府。[3]

個性

然而,光是設立一所新大學並不足以創建一個矽谷。大學只是種子。必須種在正確土壤中,否則無法發芽。若是種錯地方,就等於建立另一所卡內基美隆。

你的大學所在地必須擁有其他的吸引力,才能蘊育出新創公司。它必須是投資者願意生活的地方,同時也能讓學生在畢業後想留下來。

這兩個條件其實大致相同,因為大多數創業投資者本身也是科技人。那麼什麼樣的小鎮會吸引科技人呢?他們的喜好與其他人並沒有差太多,因為他們最喜歡的美國城市,大多也都是旅遊勝地,比如舊金山、波士頓以及西雅圖。但是他們的喜好也不算是主流,因為他們不喜歡其他旅遊勝地,比如紐約、洛杉磯和拉斯維加斯。

最近市面上出現很多探討「創意階級」的文章。這些文章的論點似乎宣稱,當創意衍生的財富越來越多時,城市必須擁有具備創意的人才會繁榮。這說法當然沒錯,事實上它正是阿姆斯特丹400年前繁榮的基礎。

很多科技人的品味和創意階層大致相同。舉例來說,他們喜愛保存完好的古老街區,而非排列整齊的郊區。他們偏愛當地的私有商店和餐館,而不是全國性的連鎖店。他們就像其他創意階級一樣,想住在有個性的地方。

個性究竟是什麼?我認為這是種感覺,你可以感受到每棟建設,都是不同人群的工作成果。有個性的城鎮不會有大量製造的感覺。所以如果想建立一個創業中心,或是任何能吸引「創意階級」的城市,可能必須禁止大型開發計畫。你一眼就能看出那些由單一組織開發的大片區域。[4]

大部分有個性的城鎮都很古老,不過這並非必然。舊城鎮有兩個好處:它們比較稠密,因為在汽車出現前就已建好。另外城鎮的面貌更多樣化,因為建物都是逐棟分別建造的。你可以獲得這兩種好處。只要訂定確保密度的建築法規,同時禁止大規模的開發即可。

由此可以推論,你必須完全排除最巨大的開發商:政府。會問「如何才能建造(build)一個矽谷?」這種問題的政府,很可能也會以它們定義問題的方式失敗。你不能建造一個矽谷,你只能讓矽谷成長。

科技人

如果你想吸引科技人,光是有個性的城鎮並不夠。你需要一個有正確個性的城鎮。科技人是創意階級中獨特的子集,喜好與其他創意階級不同。這由紐約的情況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來。紐約吸引了很多創意人,科技人卻很少。[5]

科技人喜歡那種人們微笑著四處走動的城鎮。這不包括完全沒人走路的洛杉磯,也不包括紐約,紐約人的確在走路,只是沒笑。當我在波士頓讀研究所時,有個紐約的朋友來訪。由機場坐地鐵回來時,她問:「為什麼每個人都面帶微笑?」我看看四周,大家並沒有在微笑。只是因為和她看慣了的表情相比,大家都像是在微笑。

如果住在紐約,就會知道這些表情由何而來。在這種地方生活時,你的心情可能很興奮,但是身體卻知道日子不好過。在這種為追求刺激而承受一切的地方生活,並不是那麼讓人喜愛。如果喜歡某些類型的刺激,紐約是個無與倫比的城市。它是個魅力的樞紐,也是吸引所有短暫虛幻時尚與名聲的磁鐵。

科技人不在意魅力,所以他們不懂紐約何以會吸引人。喜歡紐約的人,會為了一間陰暗嘈雜的小公寓付一大筆錢,讓自己生活在一個有著超酷酷客的城市中。當科技人看到這種交易時,只要覺得付了一大筆錢換來一間陰暗嘈雜的小公寓。

科技人願意額外付錢,讓自己住在一個聰明人非常聰明的地方,不過你並不需要為此付出那麼多。這就是供需原理:魅力很受歡迎,所以取得的代價很高。

大部份科技人喜歡較為寧靜的樂趣。他們喜歡咖啡館而非俱樂部,偏好二手書店而非時裝店,寧願遠足而非跳舞,追求陽光而非高樓大廈。科技人認為天堂就是柏克萊或博爾德(Boulder)。

年輕人

會創業的多是年輕的科技人,所以城市必須特別吸引這種人。美國的創業中心全都是感覺很年輕的城鎮。並不是說它們必須是新城鎮。劍橋有著全美最古老的城市規劃,但是感覺很年輕,因為這裡充滿了學生。

如果想建立一個矽谷,絕對不能有大量古板的原有居民。試圖鼓勵創業,來扭轉底特律或費城這種衰退工業城鎮的命運,只會浪費時間。這些地方已經往錯誤的方向投入太多。最好還是能由一個小鎮從頭開始。或者更好的選擇是,找一個已經聚集大量年輕人的城鎮。

在與科技有所牽連以前,數十年來灣區一直都是吸引年輕人和樂觀者的磁鐵。這是大家前往追尋新事物的地方。所以就成為加州熱的同義字。直到現在還是如此。如果你想啟動一股新風潮(比如某種讓「活力」聚焦的新方法,或是某種不應食用的新食物類型),就該在灣區進行。 不過為了追求新事物而容忍怪異的地方,也正是你想建立創業中心所在,因為就經濟上而言,這正是創業的本質。創業的好點子似乎大都有點瘋狂,如果是顯而易見的好點子,恐怕早就有人先做了。

(有多少人想在自己家裡配置電腦呢?什麼?要做另一個搜索引擎嗎?)

科技與自由主義之間有種關連。毫無例外地,美國的高科技城市也是全美最自由的城市。但是情況會如此,並不是因為自由主義者比較聰明。這是因為自由的城市能容忍怪異的想法,而聰明人的定義就是會有奇怪的點子。

反過來說,讚許「腳踏實地」或代表「傳統價值」的城鎮,或許會是個生活的好地方,不過永遠無法成為成功的創業中心。雖然2004年的總統選舉,由其他方面來看都是場災難,不過卻提供了細分到郡的地圖,讓我們很方便地找出這種地方。[6]

城市必須有一個完整的中心,才能吸引年輕人。大多數美國城市的市中心都已被廢棄,如果城市有繼續成長的話,也都是在郊區。大多美國城市都有內外顛倒的情況。不過創業中心全都沒有這種狀況,舊金山不會,波士頓或西雅圖也沒有。他們都有完整的中心。[7] 我的猜測是,市中心停滯的城市無法轉變成創業中心。年輕人不想住在郊區。

我想為博爾德和波特蘭,是全美最容易成為新矽谷的城市。這兩者都有那種吸引年輕人的熱烈感覺。如果想成為矽谷的話,這兩座城市都只少一所偉大的大學。

時間

一所偉大的大學,以及具吸引力的鄰近城市。這就是所需的全部元素嗎?對原本的矽谷來說,這些就夠了。矽谷的源起最早可追溯到電晶體的發明者之一William Shockley。他在貝爾實驗室進行了讓他獲得諾貝爾獎的研究,不過是在1956年搬到Palo Alto時才創立自己的公司。當時創業是件很奇怪的事情。他為什麼會這樣做呢?因為他在那裡長大,記得那地方有多美好。現在Palo Alto算是郊區,不過當時是個迷人的大學城,一座有著完美氣候的迷人大學城,而且離舊金山僅有一小時路程。

現在稱霸矽谷的公司,全都是以各種方式由Shockley Semiconductor衍生出來的。Shockley是個難以相處的人,1957年他的頂尖部下「叛逃8人組」離職,創立一個新公司Fairchild Semiconductor。裡頭包括後來創立Intel的Gordon Moore和Robert Noyce,還有成立創投公司Kleiner Perkins的Eugene Kleiner。42年後,Kleiner Perkins資助Google,而負責該交易的合作夥伴,就是1974年到Intel工作的John Doerr。

所以,雖然很多最新的矽谷公司並不以矽為原料,但似乎總是有著許多鏈結可以回溯到Shockley。這裡頭有個經驗:新創公司會引發新創公司。在新創公司工作的人會自己創業。創業致富的人會再投資新創業的公司。我認為這種有機式的成長,是產生創業中心的唯一途徑,因為這是唯一能蘊育出所需專業知識的方法。

這有兩個重要的暗示。首先是需要時間讓矽谷成長。你可以在幾年之間創建一所大學,但是圍繞它的創業社區必須有機式地成長。而成長的時間則限於一家公司取得成功的時間,而這平均約為五年。

有機成長假設的另一個暗示,就是不能當個半吊子的創業中心。要麼就有一個能自我維持的連鎖反應,要麼啥都沒有。觀察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城市要麼就具備創業的環境,要麼完全沒有。沒有中間地帶。芝加哥擁有全美第三大的都市圈。不過就新創公司來源而言,比起排名15的西雅圖來說實在微不足道。

好消息是最初的種子可以很小。雖然Shockley Semiconductor本身並沒有很成功,但已經夠大了。它找到某個重要新科技中足夠數量的專家,讓他們聚集在一個願意久留的地方。

競爭

理所當然的,這個新矽谷得面臨原本沒有的障礙,它得與原矽谷競爭。這一點能否做得到呢?可能吧。

矽谷最大的優勢之一在於創投公司。這在Shockley時代並不重要,因為當時並沒有創投基金。事實上對我們來說,Shockley Semiconductor和Fairchild Semiconductor並不算新創公司。他們分別是Beckman Instruments和Fairchild Camera and Instrument的子公司。這些公司顯然願意在專家想生活的任何地方設立分支機構。

不過風險投資者寧願投資車程一小時內的新創公司。所以他們比較容易察覺周遭的新創公司。而當他們注意到其他城鎮的新創公司時,會希望對方搬遷過來。他們不希望為了參加董事會出差,而且在任何情況下,位在創業中心的成功機會都比較高。

創投公司集中化有雙重的影響,它們讓新創公司在周遭成立,另外透過收購又吸引更多的新創公司。雖然第一波可能正在消退,因為現在創立新公司的成本非常低廉,不過第二波似乎強勁如昔。在最為人稱道的Web 2.0公司中,有三家是在一般的創業中心開成立的,不過其中兩家已經透過收購而牽連。

這種集中力量讓新矽谷更難開始。不過並非絕不可能。歸根究底權力在於公司的創始人。與擁有著名創投基金的新創公司相比,擁有最佳人才的新創公司將會勝出,而一家夠成功的新創公司永遠不需要搬遷。所以夠盡力吸引正確人才的城鎮,就能抗拒甚至超越矽谷。

矽谷雖然擁多各種權力,卻有一個很大的弱點:1956年成立的天堂Shockley現在只是個巨大的停車場。舊金山和柏克萊雖然偉大,其間卻有40英里遠。嚴格說矽谷是一大片令人心碎,任意蔓延的郊區。它的天氣極佳,所以條件遠優於其他同樣隨意蔓延的美國城市。不過能避免任意蔓延的競爭對手,將會擁有真正的影響力。城市只需要擁有那種地方,能讓下一個叛逃八人組看著並說出「我想留在這裡」,就足以讓連鎖反應開始。

註記
[1]考慮可能的人數下限相當有趣。我懷疑即使每個人都不帶任何資產,也只要500人就夠了。如果我能逐一挑選,或許只要30人,就足以把布法羅變成重要的創業中心。
[2]官僚系統能夠適當地分配研究經費,只是因為他們像公司內部的創投基金一樣,把大部分的工作都外包出去。受同僚高度推崇的著名大學教授,幾乎不管提案內容都可以獲得資助。這對新創公司來說是行不通的,因為新創公司的創始人都沒有組織贊助,而且通常都是無名小卒。
[3]你必須整間學校一起進行,至少也得整個學系一起處理,因為如果人們知道朋友參與,就更有可能加入。而你或許應該從頭開始,而不是試圖由現有的大學升級,否則可能會花太多力氣去處理摩擦。
[4]假設:任何要拆除多棟獨立建物內部或整體,「再開發」成單一建案的計畫,都會減損城市的個性。不過改建倉庫等原本不開放的建物算是例外。
[5]有少數的新創公司在紐約創業,不過以人口均數來看,波士頓的新創公司數量不到紐約的1/10,而且主要集中在金融及媒體等較非技術性的領域。
[6]某些標示藍色的郡是偽陽性(反映了民主黨選舉機器的殘餘勢力),不過沒有偽陰性。你可以放心地去掉所有的紅色郡。
[7]1960年某些「都市更新」專家試圖摧毀波士頓,把市政廳周邊變成荒涼的 廢棄地,不過因為大多數鄰近區域的反對而作罷。

感謝Chris Anderson, Trevor Blackwell, Marc Hedlund, Jessica Livingston, Robert Morris, Greg Mcadoo, Fred Wilson, 以及Stephen Wolfram等人閱讀本文草稿,並感謝Ed Dumbill邀請我演講。

(這次演講的第二部分成為「新創公司何以凝結集中在美國(Why Startups Condense in America)」一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