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4月 30, 2006

上課

同學離開T公司後去了D公司,有陣子接觸在談顧問的事。因為時間關係沒答應,只是承諾真有需要必須到現場再來算車馬費。上次替他們上了一堂課,當給同學面子沒開口要。

前兩天託同學的福又要去上一堂,第二次就不做人情了,直接開了一個中等的價,沒想到上完之後同學說連上次的份都幫我請了,真是得好好感謝同學。上次講的是數位相機影像處理管線的概念,這次本來要教白平衡與色彩校正,結果白平衡講完兩小時就過去了,其他內容只能另外再約時間,就讓D公司多請我一頓吧。

這次的投影片花了兩三天準備,雖然時間很花時間,但是能把自己知道的東西整理澄清再寫出,實在是很棒的一件事。寫完從頭審視內容時,卻不禁有點猶豫。雖然基於保密考量不寫出實作細節,但是可公開的部份已經是知無不言了。即使大部份內容都是外面公開的資料,裡頭畢竟還是有很多個人經驗和心得。如果自己不是要離開這家公司,甚至考慮離開這個產業,真的肯這麼公開地講嗎?

我以前相信知識是應該要散播出去的,那時候我會說「知識的分享產生力量」。我想我現在還是這樣相信,不過有兩件原因讓我漸漸有點遲疑。首先是自己的能力狀態逐漸下降,在別人都留一手的情況下,完全開放似乎會降低競爭力,對自己是很危險的。

第二個原因是對於知識傳遞效果的質疑。有很多知識不管講者如何開放如何努力,聽者吸收的效果還是很有限。既然知識其實不是那麼容易被別人吸收,應該能抵消我對競爭力下降的擔憂,更加放心繼續擁抱知識分享。有趣的是,這個原因反而讓我更加遲疑。

幾年前常常替部門的人上課,只要有大家應該知道的發現,就會自己或請成員整理後一起上個課。後來有一次和工程師一起工作,請他做了一連串的實驗後終於把問題解決掉。到實驗的後期我才突然發現,他到那時候才真正瞭解當初我上課上過好幾次的內容。他是很聰明的人,不過或許正因為聰明,當初沒有深思就自認為懂了。或許稍笨一點的人反而會仔細把它弄懂。或許根本就是我表達能力太差,這當然也是有可能的。

拉裡拉雜地扯了一堆,我想我還是會繼續相信這件事。我認為這些態度和其他對工作的觀點,其實已經成為我的價值之一,當我愈來愈偏離技術角色時,這些價值或許會愈來愈重要吧。還有就是個性吧,要一個大嘴巴閉嘴是很難的,我也是如此。

翻譯

最近其實很多東西想寫,偏偏就是沒有動手。是因為時間不夠嗎?是挺忙的,但還是應該騰得出空才對,主要原因還是對自己的時間掌握不佳。另外或許是姿勢不良或是使用過度,右手有酸麻的情形出現。靠電腦過活又習慣飛快打字,萬一要改用兩指神功,大概會生不如死吧,因此心中是很害怕的。不過想寫的還是要寫,只能多注意不要濫用,下星期找個時間去看看醫生吧。

自己真的很奇怪,坐在電腦前閒下來時就只會到處亂逛,不太能定下來寫想要寫的東西。而當人在外頭閒等,手上沒電腦可用時,東想西想後就會拿出筆記本用筆打草稿。目前為止較長或較完整的文字,大多都是這樣來的。或許電腦對我來說比較接近玩具或是殺時間工具吧。

雖然我自己的Joel on Software翻譯已告一段落,還是有其他人繼續在進行,而且有熱心人試譯並徵求志願者校稿。

既然有人翻好了,校稿相對上應該是輕鬆許多的,於是就趁前幾天的空檔進行。本來以為一個小時就能完成,結果卻用了四倍時間才搞定,不過還是比自己從頭翻譯輕鬆多了。做完再次體認到翻譯真是個需要耐心的工作,而且還要有像我這種處女座機車的特質。我把人家的譯稿改得面目全非,很怕傷害人家自尊心,但是明明譯錯的內容卻怎麼也不能放著不管。

有些人翻譯像翻譯機,結果看中文像看英文,倒裝、被動、子句樣樣都保留。這當然不好但卻不是最可怕的。一來我們現在的語句結構早已被英語文法影響,英文式中文雖不順暢但還有點熟悉。另外很多讀者在看這種譯文時,會很自然的轉換出英文原句加以理解。

比較可怕的是中文句子頗為通順,偏偏一路讀下來就是搞不懂。這表示你遇到了一位中文文字能力尚可,專業技能零分的譯者。他很可能用翻譯機翻一遍,然後運用尚可的中文能力把句子弄通順。看不懂內容?「我們本來就不懂這個東西!真正需要讀這種書的專業人士自然會懂的」。我看即使原作者懂中文,恐怕還是看不懂的。

這還不是最可怕的,我認為真正可怕的譯者是中文還不錯,技術也懂一點(比如會組裝PC,能在雜誌上寫顯示卡評比)。這種譯者會把文句順過後發現自己看不懂,於是就他的知識推敲出似乎合理的解釋。因為技術也懂一點,完全不會去google驗證一下。於是你得到一篇文句通暢又看得懂的東西,只是內容與原文完全不同。有時候因為子句結構看不懂,還會有意思完全相反的情況。

上次有這種感覺是好幾年前,當時替某本DirectX程式設計的書校稿。校了幾章就受不了,趕快請編輯聯絡譯者,然後很機車地教訓了人家一個多小時。現在回想起來實在有點後悔,或許當初看到前幾頁就該硬著頭皮跟編輯說我做不來,別人愛隨便翻是他自己的事。不過或許是處女座A型的缺陷吧,有的事會放過,但是當這種情況送到面前實在忍不住。

替別人校稿常發現這種問題,不禁擔心起自己的作品。其實我難免也會有這種情形,偶而發現就不禁汗顏。把原文和譯文對照重看一次並不困難,但是自己看是很難發現問題的。我相信這就像寫程式需要額外的測試人員一樣,因為自己就是會有盲點,就是不容易看出某些東西。由譯者和專業讀者組成的支援團體,再配合能原文譯文並呈方便校對的對照工具,或許是個可能的答案。

星期一, 4月 24, 2006

幾個有趣的連結

網頁的閱讀模式:在使用者閱讀網頁時進行眼球追蹤,將資料視覺化而得的結果。

Ask Tog討論設計和bugs,哩高(mile-high)的觀念據稱就是他提出來的,內容有點多,大概得看好一陣子。

免費工具目錄。有的不是真的免費,不過還是有很多沒聽過的東西。竟然還有Visual C# Express這種免費的東西,還是微軟自己出的。
=== 本文結束 ===

星期六, 4月 22, 2006

一個創新的原則

這看似嚴肅的題目純粹是搞笑的。昨天廖在公司遇到很好笑的事,於是整晚都在跟花友講電話,超過午夜12點才收工,感覺大概有三個小時以上。我也在忙著做投影片,所以兩人到上床準備就寢時都沒講到什麼話。忽然間她說:「你昨天又說夢話了。」

「嗯呃?」

「讓我看看,呃,『一個創新的原則』。」

「開玩笑的吧?」

「不,我三點醒來睡不著在看書,突然聽到你在講話,嗚嗯嗚嗯的聽不清楚,靠過去聽就聽到這句話,因為太誇張所以還特別寫下來。」

「......」

細節就不必說了,我是在幹什麼啊?竟然連這種夢話都講得出來,可是我不記得有作夢啊......難道當時正與外星人聯繫中嗎......
=== 本文結束 ===

星期五, 4月 21, 2006

「假羊」與「假的羊」

今天去T公司混時間,旁邊有報紙就掀起來翻。已經忘了是工商時報還是經濟日報,有一篇文章的標題有的怪,不禁細看了一下,標題也記不清了,大約是「XXX與介係詞」之類的。

作者說因為工作需要必須找假羊(模型羊之類的嗎?),在網路上拿「假羊」當關鍵字竟然找不到,後來終於以「假的羊」找到目標。然後開始探討新一代網路族為什麼要多加一個「的」字,結論是老一代的人可能會被這簡單的介係詞淘汰。

不管這個推論對不對,我對作者聲稱「假的羊」與「假羊」的搜尋結果甚感懷疑。一試之下,不管是Google,Yahoo還是MSN,通通都不是這種結果。顯然不是作者的搜尋引擎太另類,就是編出來的故事,果然是過度認真了。

=== 本文結束 ===

Robins牛排

托Ali的福賺了一筆,星期三晚上去在晶華二樓的Robins,吃了這輩子吃過最貴的一頓牛排。雖然還未到吃不起的地步,但是實在不習慣這種消費。東西是吃得很愉快,四個人談得也很快樂。散場時Ali說了一聲謝謝,我也回了一聲「托福」,因為如果不是他指名,我大概是不會到這種地方來的。
=== 本文結束 ===

星期二, 4月 18, 2006

如何利用問題追蹤系統逼瘋開發人員

狡猾的經理知道如何用問題追蹤系統把開發人員逼瘋。比如永遠不把問題填清楚,把標題填成「解決這個問題」、「星期四前搞定」等等,把問題亂指給別人...

記住這幾個簡單的提示,就能讓問題追蹤系統回復原本的用途:另一個提醒大家經理最重要,其他人其次的工具。沒錯,這套系統也可以用來追蹤並管理所開發軟體的問題,不過這是次要的功能。至於過程中偶而有幾個開發人員發瘋了,誰會注意呢?
好想找把槍來把他斃了。
=== 本文結束 ===

星期六, 4月 15, 2006

感應式信用卡之三

不甘心又花了一點時間去查這個主題。

感應式信用卡原文是contactless credit card,由這個方向可以找到很多資料。

雖然沒有找到確實的官方文件,不過感應式信用卡應該是用特殊的RFID技術沒錯,而且在多處看到感應式信用卡依循ISO 14443(定義以RFID reader讀取的卡的標準)。

基本上信用卡公司就安全上有幾個解釋:
  • 不用把卡交給店員,減少信用卡被側錄複製的風險。
  • 零責任 - 非本人的交易由銀行吸收。這點我存疑,要商家自己吞掉的機會可能比較大吧。
  • 因為卡裡有晶片,並不會傳送個人識別碼(PIN)或卡號,只會用一個僅能用於該次交易的識別碼(相當於只用一次的卡號)。在這裡找到以下的敘述
    Visa's contactless payment chip uses 128-bit encryption and Triple Data Encryption Standard technology to protect the data used during a transaction, which includes the user's account number and a unique numeric code generated for each transaction.

同一篇文章裡緊接著有這樣的句子:
The greatest drawback to contactless technology is that, since no PIN or signature is required, the merchant has no way of knowing whether the person making a purchase is the rightful card owner.

又一次顯示凡事都有好壞兩面:不傳送卡號是安全的,因為不會洩露信用卡資料,但是反過來卻也無法確定使用者是卡主。

推感應卡的原因之一似乎是為了交易速度,畢竟更方便使用就更容易花錢。查到的某網頁聲稱Visa對結帳時間做過調查:
  • 現金:34秒
  • 標準信用卡:24秒
  • 感應式信用卡:15秒

理想上可以增加五成的交易量,難怪商家、銀行、信用卡公司有志一同,推得不亦樂乎。

我提出的安全疑慮在網路上都有人提到(比較詭異的是找不到中文的資料,找到的全是歌功頌德式的宣傳網頁)。有些人提出在不用的時候關掉,要用的時候再打開就會安全多了,所以有人提出在卡上加開關切換。我是覺得太麻煩,而且機構式的開關很容易壞。RSA提出一個叫RFID Blocker Tag的裝置,會發出訊號干擾RFID reader。我覺得比較好的是用隔絕或干擾該無線電訊號的材質把卡包起來,要用時取出就可以了。這個想法也有人寫出來,基本上就是用法拉第籠(Faraday cage)包起來,由圖上看起來體積很大,如果小一點能放進錢包就很好了。金屬會影響RFID訊號,所以我考慮下次去好市多時把信用卡夾在錫箔裡試試。另外也可以試試Lyr把不同感應卡疊起來的效果。

這些方法只能避免感應卡在不知不覺中被偷讀,對於卡失竊後遭盜用是沒有幫助的。不過標準信用卡也差不到,多加那個簽名並不會好到那裡去。其實真正追究起來,悠遊卡不也是一樣,我怎麼從來沒有想到悠遊卡會被壞人偷偷交易呢?

有篇文章說"Customers have choices, they can cut up their credit cards.",我其實也可以的,不過要等紅利點數結清再說。

2006/4/16:
我這片感應式信用卡和悠遊卡疊在一起,還是能正常交易。下次換兩家公司的感應卡來試。

兩篇翻譯

翻譯了Paul Graham的兩篇文章:「創業的點子」和「不平等與風險」。

不過我還是沒有想要創業。
=== 本文結束 ===

星期四, 4月 13, 2006

感應式信用卡續集

雖然知道沒什麼用,還是打電話去罵了一頓,早上滿線就留了家裡電話。等到中午沒有回電就出門了,沒想到傍晚就打來了。

反正就是個軟釘子:好市多的中國信託聯名卡全部都要升級,沒有例外。唸了幾分鐘也沒有問到其他抱怨管道,就不管了。真的那麼不爽就不要用,既然想用就只好認了,說我阿Q也行,至少罵幾句讓心理平衡一下。突然想到我還可以去好市多抱怨一下。

星期日, 4月 09, 2006

感應式信用卡

雖然有看到感應式信用卡上市的消息,事不關己也沒去注意。前陣子去收到一封信,才赫然發現中國信託把我的信用卡「自動」升級成感應式信用卡。雖然對於「自動」這件事不滿,不過心裡另外起了安全上的懷疑。或許是我不瞭解狀況,不過在網路上找了好一陣子,竟然找不到質疑感應式信用卡安全性的討論。

現行信用卡基本上都是拿出來刷,整個實體動作是持有人知道的狀況下進行。網路購物雖然不用實卡,但持有者還是知道並掌握狀況。現有的信用卡犯罪主要應該還是盜取卡主資料後製作偽卡或是竊取真卡,之後刷卡得利。基本上把卡保管好,而刷卡的廠商也作好控管就會比較安全。而我的懷疑是感應式信用卡是否有可能在卡主不知道的情況下進行交易呢?

現在的感應式信用卡在要交易時,要先把信用卡拿近感應器,到達安全距離後機器會發生聲音表示進行交易。這裡面有安全距離,也有聲音作交易提示,當然底下一定還有加密機制。不過萬一機器被破解或修改,把聲音去掉,在人群擁擠的地方貼近錢包或口袋,是否就有可能在卡主不能察覺的狀況下進行交易。原本把卡守好並找正派的廠家,這種情況下根本無所謂信任,因為完全不知道是和誰交易。

或許銀行有機制去防止這些問題吧,比如延後付款,不過我實在感覺很不舒服。

雖然使用很多科技,我其實還是相當的拒抗新科技,比如我網購時非必要不會用信用卡,要用身分憑證的網路報稅也完全不打算用。或許是因為對這些新技術無知,反正沒弄清楚前我是不願意用的。

星期五, 4月 07, 2006

暫放一下,傘照







我大笑了,這是在賣傘嗎?

除了粉紅色那支是新光三越換的傘,其他都是下雨時臨時買的.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