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不用錢又有點好奇,上星期五(4/28)去聽了李開復的演講還有和詹宏志的對談會。地點在福華會館,就是以前的公務人員訓練中心。
講台上掛了個很大的牌子當背景,上面大大的「以成功定義彊界」頗為刺眼,不禁懷疑自己為什麼要來這個地方,莫非自己是下意識地排斥「成功」嗎?我想應該很少人會追求失敗,那麼就是定義上的問題囉?我想的成功和那塊大牌子寫的那兩個字(至少是在我心中他們的定義)。既來之則安之,看看會場的人,有的穿得很正式,不過也有很多穿著隨興的年輕人。星期五下午,上班族的比例應該會低一點。
大概數了一下座位數, 上下兩層大約有九百名左右吧。比較有趣的是看到一位老太太進場,不禁嘀咕了一下。開始不久才發現原來是講者的母親...難怪...
演講中規中矩,突然發現自己好久沒有聽過這麼勵志的演講了。內容應該都是來自他的新書「做最好的自己」,強調一些基本態度和中庸原則。他的說法是決定成功最主要的就是選擇,所以重點在於選擇的依據。因此他在演講裡列出七個(?)選擇的準則。基本上也都是些老話:理性,能面對挫折,聽從你的內心等等...不過其中還是有幾段話讓我有些感覺。
我在看What Hearts時一直覺得很悶,主角在裡頭幾乎沒有任何的好事發生,大都是失望和分離,一直到整本書結束都是如此。當講者談到面對挫折時我竟聯想到這本書,或許What Hearts的作者就是要表達主角在挫折中成長吧。
講者談到當初投入業界時,對方說了一句話說服他離開學校放棄教職,內容類似當初Steve Jobs說服John Scully離開百事可樂投靠蘋果的話:「你要一輩子賣糖水給小朋友?還是要來改變世界?("Do you want to spend your life selling sugar water to children or do you want to change the world.")」令我奇怪的是很多人聽到這裡笑了,這不是個老故事了嗎?難道大家都沒聽說過嗎?
報紙測試法是另一個覺得有趣的內容。講者說他在面臨困難的選擇時,會想像如果各個選擇分別被登上報紙頭條,讓他最不在意的就是他要的選擇。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這個人真是非常正派。
明顯的答案往往不是真正的答案,令我想起某些宗教團體裡所說的魔鬼代言人堅持反對的立場,而一個全體同意的決定反而是不能通過的。這個與Debugging一書中時檢視基本假設的法則也有一點相通。
後半段的對談比前面的演講有趣,我想主要是因為詹宏志和李開復是不同的典型,面對提問人所提出相同的問題,兩個人有著全然不同的的答案。
當被問到對廿一世紀是華人時代的看法時,李開復是典型的治國平天下想法,先提身為華人的驕傲再轉到地球屬於全人類的世界大同說法。詹宏志則是從出版文化著眼,點出隨著中國興起,華文的影響會日益擴大,但是隨著華文文化圈的擴大,華人對華文的控制也會減弱,頗有華文也不再是中國的華文的意味。就像英文也不是英國或美國的英文一般。
2006/5/17:把錄音筆的內容打成摘要。
1 則留言:
嗯,你這篇 post 也很有意思啊。
看得出 MPH 自身的一些複雜感受。但是回顧一下自己,似乎也是類似的形貌呢...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