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這一篇時想到一些事情。
問題其實很單純,為什麼有的人會很快放棄,有的人卻能再接再厲。作者引述Standford教授Carol Dweck的研究,認為不是能力高下,而是對才能的認知。重點在於把才能當展示品,還是一種需要開發的東西。
Dweck教授發現成績至上的學生希望自己表現聰明,過程中有沒有學到東西並不重要,不太願意承受挫敗。有學習目標的學生會不擔心失敗,反而視作成功必要的磨練。Dweck教授和別人討論的結論是兩類人對才能的認知不同:對習於一再展示能力的人來說,能力是種在自己內部靜態不變的東西;願意用學習提升能力的人則是把會把能力視作動態可以提昇的。這是延伸出來的模型。文章中列出了基於這種想法的教育理論,我沒什麼興趣,不過當家長老師的可以看看。
我覺得這種說法很有道理,也把我心裡一直再想的一些事情講得很清楚。但是人是很複雜的,而且也不斷在變化,到最後還是隨著自己的心在飄盪。
2007/10/30
昨天精神不好想睡覺,加上一心多用,到後來都不知道在寫些什麼。其實我想到的是,其實這是根本上相信事物是否會有變化(或者能有變化)的差異。不光是對個人的才能,對周遭的人事物,對於環境,對於家庭上司親戚朋友,是不是相信有改變的可能呢?當然並不是說相信就一定能改變,但是不相信就連可能性都沒有了。
=== end ===
星期一, 10月 29, 2007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2 則留言:
對於人思考模式的變化,這幾年的想法是:除非經過「生死大關」,很難從根本去改變吧。
有人可以,有人不行。或許這也是基因天限吧。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