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效的醫療」談的是現今體系中很多無效的醫療行為,原因可能是權威可能是利益。有些手術是醫事人員本身不願接受,卻向患者大力推銷。
有意思的內容很多,隨意摘幾段:
「美國在繞道手術項目的費用支出是加拿大的七倍,平均每人的健康照護支出比加拿大多出百分之七十五。美國人的平均壽命比加拿大人來得短,但美國醫師的數入卻是其加拿大同業的將近兩倍。」
「失去子宮的瑞士婦女竟是法國婦女的兩倍-箇中原因醫學界還不甚明瞭。」真是很諷剌的說法。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醫師之外,還有另一個會比一般人較少接受手術的族群:律師。」這段頗有趣,統計醫師和一般民眾動過常見療程(包括扁桃腺、盲腸、子宮、膽囊等割除手術)的頻率,結果除了割盲腸以外,兩個族群的比例有著明顯的差異。
「醫學已經發展到所謂的健康人士只不過表示他還沒接受檢查罷了。」
「要是把膽固醇標準值由一百西西血液兩百四十毫克降到兩百毫克,就有一半人口變成風險病患。德國有一個由各種遊說團體組成的『膽固醇國家標準值協進會」就真的在一九九O年成功地將標準值制訂為兩百。」在公司做健康檢查時,我就在想那些標準值是怎麼來的。幾年值看到某診所大打「美式健康檢查」廣告,同事說服務非常的週到。我是有點心動,同實驗室的家醫科主任叫我不要去,後來才知道那個生意可是利潤豐厚啊。很多單項檢查去醫院掛號其實很便宜,把很多需要不需要的東西包一包就賺翻了。還是維持良好生活習慣比較實在。
存活率是另一個原本沒注意到的漏洞,它的定義是診斷出病症後一定時間還沒掛的比例。很可能只是因為篩檢技術進步,在病症發作較早期發現,計算存活率的年份小於正常的發病死亡時間,才會產生存活率提高的假象。比如某病通常要拖七年,如果發現得晚,五年存活率可能是零;但是假如第一年就發現,五年存活率可高了。
Batista手術是醫龍漫畫的重頭戲,在這本書裡卻被描述為沒有實質作用,存活率偏低的奇怪手術。不知道實際是是如何。
書的結論是「知識乃是最好的醫療」,可以「使大家了解自己能為健康做些什麼:要看診就去找一位不一定要開藥給你、但會鼓勵你為自己健康負責的醫師吧。...另一方面,知識也能使你成為明智的消費者,在浮濫成風的醫療體系當中找出合乎經濟效益的正確路子。」
=== end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